如何保护环境应该从小事做起
首先,如何保护环境
首先,我们必须遵守禁止乱扔各种废物的规定,将废物扔进指定的地方或容器,特别是不要乱扔废电池,因为废电池中含有的重金属如果流入清洁的水中会造成严重的污染。
其次,在学习上,要尽量节约文具,杜绝浪费。比如铅笔是木头做的,浪费铅笔就是破坏森林。
第三,尽可能避免使用一次性饮料杯、泡沫饭盒、塑料袋和一次性筷子,改用陶瓷杯、纸质饭盒、布袋和普通竹筷子,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垃圾的产生。
第四,虽然泡泡糖是孩子最喜欢的糖果,也是一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食物,但是嚼完不要扔胶基,因为会粘得到处都是。吃饭的时候可以把它的包装纸收起来把胶基包起来,然后扔到垃圾桶里。
第五,不要随意捕杀野生动物,尤其不要吃青蛙,人类的好朋友,因为一只青蛙一年可以吃掉大约15000只昆虫,主要是害虫。
第六,要爱护花草树木,不破坏城市绿化,积极参加绿化和植树活动。
第七,离开房间时,关灯,拔掉电视、音响、电脑等。
第八,即使在最冷的地方,也不需要让室温超过18℃。如果觉得冷,可以多穿点衣服。
第九,尽量用节能灯代替普通灯泡。虽然价格比较贵,但耗电量只是普通灯泡的一小部分。
第十,用封闭的容器代替塑料包装来储存食物。
二、古人是如何保护环境的
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人与环境的关系。可以说,世界上最早的“环保治国”思想是中国古代人提出的,这在中国先秦时期的史料中很容易找到。
在古代早期,保护环境被提到了很高的政治水平。战国时期赵的著名思想家荀子提出了“以环保治国”的思想。《荀子》第九篇《王制》专门讲如何做一个国家领导人。上面写着“草木茂盛时,斧不入山林,不死不灭。”大概意思是,当植被开花结果时,不允许砍伐山林,践踏和破坏植被的生长。荀子把这种环保要求称为“圣王制度”。
荀子是赵国人,但他的名声却在今天的山东齐国。荀子一生三次在齐国稷下学宫担任酒祭仆从。“稷下学宫”是齐国的一所国立高等学府,与今天的北京大学地位相当,而献酒则相当于现在的首席教授。荀子受到齐国的青睐,与齐国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和对环境的保护有直接关系。
管仲,比荀子早400年的齐尚卿(相当于现任国务院总理),是一位环境保护专家。他在任时主张环保治理,说“做人不能守山守林,不能做天下之王。”这种说法可以在《管子·帝子书》里找到,比荀子的更直接——不做好环保就不配做国家领导人。
管仲在任时,根据秋、夏、秋、冬不同的环保要求,提出了环保“四禁”的概念。据《管子·杂七臣七主》,“春禁”是:“不杀,不伐大岭,不伐大燕,伐大树,伐大山,放火,杀臣,收粮赋。”
|